減震設計要點有哪些

* 來源 : * 作者 : admin * 發(fā)表時間 : 2022/12/12 8:35:02 * 瀏覽 : 663

減震設計要點一:

       消能減震設計時,應根據(jù)多遇地震下的預期減震要求及罕遇地震下的預期結構位移控制要求,設置適當?shù)南懿考?。消能部件可由消能器及斜撐、墻體、梁等支承構件組成。消能器可采用速度相關型、位移相關型或其他類型。速度相關型消能器指黏滯消能器和黏彈性消能器等;位移相關型消能器指金屬屈服消能器和摩擦消能器等。

減震設計要點二:

       消能部件可根據(jù)需要沿結構的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設置。消能部件宜設置在變形較大的位置,其數(shù)量和分布應通過綜合分析合理確定,并有利于提高整個結構的消能減震能力,形成均勻合理的受力體系。

減震設計要點三:

       消能減震設計的計算分析,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當主體結構基本處于彈性工作階段時,可采用線性分析方法作簡化估算,并根據(jù)結構的變形特征和高度等,按本規(guī)范第5.1節(jié)的規(guī)定分別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和時程分析法。消能減震結構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可根據(jù)消能減震結構的總阻尼比按本規(guī)范第5.1.5條的規(guī)定采用。消能減震結構的自振周期應根據(jù)消能減震結構的總剛度確定,總剛度應為結構剛度和消能部件有效剛度的總和。消能減震結構的總阻尼比應為結構阻尼比和消能部件附加給結構的有效阻尼比的總和;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總阻尼比應分別計算。

    (2)對主體結構進入彈塑性階段的情況,應根據(jù)主體結構體系特征,采用靜力非線性分析方法或非線性時程分析方法。在非線性分析中,消能減震結構的恢復力模型應包括結構恢復力模型和消能部件的恢復力模型。

   (3)消能減震結構的層間彈塑性位移角限值,應符合預期的變形控制要求,宜比非消能減震結構適當減小。

減震設計要點四:

        消能器的性能檢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 1)對黏滯流體消能器,由第三方進行抽樣檢驗,其數(shù)量為同一工程同一類型同一規(guī)格數(shù)量的20%,但不少于2個,檢測合格率為100%,檢測后的消能器可用于主體結構;對其他類型消能器,抽檢數(shù)量為同一類型同一規(guī)格數(shù)量的3%,當同一類型同一規(guī)格的消能器數(shù)量較少時,可以在同一類型消能器中抽檢總數(shù)量的3%,但不應少于2個,檢測合格率為100%,檢測后的消能器不能用于主體結構。

   (2)對速度相關型消能器,在消能器設計位移和設計速度幅值下,以結構基本頻率往復循環(huán)30圈后,消能器的主要設計指標誤差和衰減量不應超過15%;對位移相關型消能器,在消能器設計位移幅值下往復循環(huán)30圈后,消能器的主要設計指標誤差和衰減量不應超過15%,且不應有明顯的低周疲勞現(xiàn)象。

減震設計要點五:

       結構采用消能減震設計時,消能部件的相關部位應符合下列要求:

     (1)消能器與支承構件的連接,應符合本規(guī)范和有關規(guī)程對相關構件連接的構造要求。

     (2)在消能器施加給主結構最大阻尼力作用下,消能器與主結構之間的連接部件應在彈性范圍內工作。

     (3)與消能部件相連的結構構件設計時,應計入消能部件傳遞的附加內力。

減震設計要點六:

       當消能減震結構的抗震性能明顯提高時,主體結構的抗震構造要求可適當降低。降低程度可根據(jù)消能減震結構地震影響系數(shù)與不設置消能減震裝置結構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之比確定,最大降低程度應控制在1度以內。